古人造宝刀宝剑是如何渗碳的?

古人造宝刀宝剑是如何渗碳的?这问题看着好象很平,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渗碳热处理

一定有很多人想知道古代那些神兵利器尤其是那些名剑都去哪里了吧?这就要说了。

《吴越春秋》里有记载制造我国古代著名宝剑“干将”的过程。从这个记载里,可以知道干将因为“金铁之精”不能“销”,于是投入毛发和指甲,然后再让人投入大量木炭,最终“金铁之精”溶化而成剑。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液体渗碳技术。

在青铜器盛行的年代,出现了一把钢铁剑,当然是毫无疑问的宝剑了,削那个青铜如泥这绝不是传说。但问题在于钢铁器太容易腐蚀了,一不小心就烂成渣。从干将的记载看,中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到西汉的绝大多数名剑,都因为是钢铁器所以才称雄一时,但也恰恰因为它们是钢铁器,又很快地被时间之河侵蚀因而彻底消亡一一这就是为什么干将莫邪纯钧湛卢等等绝代名剑都不见后世的根本原因。

再就是著名的灌钢法了。这种技术是把生铁当渗碳剂使用,对熟铁进行渗碳,得到合适含碳量的钢。所以这种技术都是先制备好熟铁,然后将生铁溶化淋到熟铁工件上进行渗碳。这种技术在我国文献里记载相当详细,如《天工开物》。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刀匠綦毋怀文造宿铁刀的技术也是一种渗碳技术。《北史》的记载是这样的:“又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鋌,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从“烧生铁精以重柔鋌,数宿则成刚”一句看,这依然是把生铁当渗碳剂用,且很可能他最终造出来的是某种花纹钢产品。

在渗碳技术之余,是古人对催化介质的不断认识和创新。

譬如干将用毛发指甲,以及明代文献记载中大量使用牛羊角及其灰烬、油脂、自然灰,还有箬皮灰、青盐、砂等等,都是这类。这些东西,动物毛发之类都是含氮的,氮能降低钢铁的临界温度,加大淬透性,并提高渗碳速度和工件表面硬度,是非常重要的渗碳介质。这些演变,都是渗碳技术里的一个分支发展,就是碳氮共渗技术。

中国古代造刀剑一直都有投入动物毛发指甲乃至骨骼的传统,而传说中以身殉炉的也不少,这些做法在本质上就是增氮渗碳法一一其实古人跳炉子是真有科学道理的……

说完渗碳说淬火。这个就比较简单了,古代一般就三种。

单一介质淬火。这不用多说了吧,把烧到温度的工件往水或油里一滋,完事。

第二是双液淬火。也就是用不同的液体淬火。前面说的綦毋怀文在造宿铁刀时,“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就是盐淬、油淬的双液淬火。这种淬火产品,硬度当然合格就不说了,关键是其耐磨和弹性也很好。

第三就是敷土烧刃了。这种技术本质上还是单一介质淬火,但问题在于它在工件外不需要淬火的部位加了含碳泥土进行包裹,需要淬火的部位一般有一层非常薄的膏剂,通常含有大量的碳氮成分,等膏剂干后,进行淬火。这种做法在唐时还有,之后失传。日本则一直保持了下来,日本刀就是这么淬火得到刃文的。

更多有关热处理的知识请登录青岛丰东热处理官网进行查阅,我们期待与您合作!

相关推荐

汽车齿轮热处理工艺介绍

汽车齿轮的工作任务比机床齿轮要繁重得多,因此在耐磨性、疲劳强度、心部强度和冲击韧性等方面的要求均比机床齿轮要高 ...